本script為載入jquery核心使用,不影響頁面資訊瀏覽
:::* 瀏覽位置:首頁 > 文章精華
  • 字級選擇
  • 大
  • 中
  • 小

文章精華


正確診斷是失智照護的開始

  • 發佈日期:2017-01-28
  • 照片說明文字日前,有幸參與「衛生福利部長照2.0失智照護服務規劃及推動」討論會議,議題包括建立失智照護專業人員人力培訓制度、失智社區服務發展計畫(社區失智服務據點、社區失智共照中心)及失智長照服務內容標準等。林奏延部長開場致詞並聆聽報告,看得出來,林部長很了解這件事的重要性,並給予高度的支持。

    出席人士對議題踴躍發言、表達看法與建議。會中,老人福利推動聯盟吳淑惠秘書長提到,許多失智病人在社區或機構接受照護,但是診斷大都只提到失智,進一步的診斷名稱則不確定。

    其實,失智只是代表一種狀態,指後天性大腦認知功能退步,可能出現精神症狀與問題行為,失智者會逐漸失去生活自主性,因此,失智病人不僅自身受苦,周遭的人也因而身心疲累,失智者及其照顧者都是長照2.0服務的重點對象。

    然而,造成失智狀態的原因很多,民眾最有印象的大概是阿茲海默症了!阿茲海默症占了所有失智者總數約六、七成,又因為美國前總統雷根的現身說法與媒體宣傳,而使得聲名大噪。阿茲海默症早期最明顯的症狀就是記憶力變得不好,說了又說,問了又問,出門容易迷路,偶有被偷、被害、不貞等妄想等等。

    除了阿茲海默症之外,常見的失智症還包含血管性失智症、路易氏體失智症、巴金森氏症合併失智、額顳葉退化症、頭部外傷導致失智、水腦症等等。由於原因與臨床表現不同,治療與照護技巧與原則各有不同。

    例如給予額顳葉退化症用來治療阿茲海默的乙醯膽鹼酶抑制劑可能帶來相反的效果,更會浪費健保資源。又例如額顳葉退化症一般發病年齡較早(如發生於五十幾歲),並用語言障礙或脫序行為作為初發症狀,經常被診斷為憂鬱症或根本沒有診斷出來。還有,路易體失智與巴金森失智用藥要十分小心,否則運動障礙與精神症狀會互相牴觸,這類病人的妄想與睡眠問題也要特別關注。

    不僅如此,失智症的診斷也也連帶影響後續的認知復健,延緩惡化計畫與措施,介入特別須注意事項與法律財務規劃等。這樣看來,失智症的鑑別診斷真的很重要。

    席間,我發言建議應該建立「失智症診療醫師訓練與認證制度」,讓所有醫師都能初步診斷失智狀態,並轉介失智症診療進階醫師以確立診斷。完成診斷可以讓病人及家屬進入長照的服務計畫,長照據點人員也較清楚服務內容與方向。我並說明,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已經完成規劃「失智症診療醫師資格甄審辦法」。

    鑑別與正確診斷是醫師的責任,正確的失智症診斷是失智照護的開始。

    (本文作者為成大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理事長)
  • 分享
*回上一頁 *到最上面